在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失利后安全配资,中央红军陷入了困境,被迫开始了艰苦的长征。途中,他们不仅遭遇了敌军的重重围追堵截,更经历了诸多自然灾害,尤其是过草地这一段,给红军带来了无法想象的苦难。由于粮食极度缺乏,再加上草地恶劣的环境,红军在这里付出了巨大的人命代价。那么,为什么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,红军还是选择了这条“死亡之路”?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,张国焘的野心逐渐膨胀,导致了数万红军官兵的牺牲。
1931年春,张国焘来到鄂豫皖根据地,打着“钦差大臣”的旗号急于展示自己的权威。当时,曾中生和许继慎等红军指挥官在苏区具有极高的声望,张国焘心生嫉妒,便故意为他们布置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他要求他们带领3000人攻打敌军固守的安庆,然而,凭当时红军的装备和实力,这场战斗注定是灾难性的,甚至可能导致全军覆没。面对不合实际的命令,曾中生和许继慎果断拒绝执行,以保护部队的损失最小化。结果,他们被张国焘以“畏敌避战”为名,抓了起来,后遭到严酷对待。
张国焘不止一次地采取极端手段清除异己。1931年10月,在白雀园进行的大“肃反”中,张国焘指挥下,2500多名红军干部和战士丧命,许继慎更是年仅30岁就被害死。许继慎的妻子王望春,时年仅20岁,怀孕的她也未能幸免,被张国焘下令处决。这一事件深深刻在了许世友的心中,他在回忆录中提到,红军战斗任务是硬性的,但在张国焘的统治下,很多同志无辜遭殃,他们连最基本的信任都失去了。“只管打仗,尽量打胜仗,不说话,尤其不说牢骚话”成为了许世友唯一的生存法则。
展开剩余69%在此之后,张国焘牢牢控制了四方面军,但也因清洗过多干部,部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,未能抵挡住敌人的进攻,最终被迫离开鄂豫皖根据地,北上川陕地区发展。1935年6月,长征途中,中央红军与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,汇合时,中央红军的兵力已锐减至仅剩1万多人,张国焘的野心进一步膨胀。他开始频繁要求中央红军的指挥权,向毛主席等领导提出合作要求,并试图撼动中央的领导地位。
在随后的两河口会议中,毛泽东、周恩来等人提出北上战略,旨在夺取松潘后进军甘肃建立根据地,然而,张国焘却坚决主张南下。他认为,南方的敌人战斗力不强,而北方则有胡宗南这支装备精良的中央军,显然更难对付。尽管北上方案占据多数支持,张国焘依旧固执己见,要求南下。此时,胡宗南驻扎在松潘,部队实力远超红军,导致红军面临更加艰难的处境。
由于张国焘的坚持,中央红军和四方面军未能及时合作北上,给了胡宗南调整兵力的机会,导致红军陷入了极大的困境。为了迫使张国焘妥协,中央红军发出了紧急的北上指令,这一决定使得红军暂时脱险,但此时草地已成了唯一的选择。
过草地前,红军尽力寻找粮草补给,但由于草地辽阔人烟稀少,筹集到的物资极其有限。每名战士的配给仅有几斤青稞面,这些粮食很快就被消耗殆尽。为了生存,战士们不得不啃食野菜、草根,甚至是泥土。随着时间推移,这些食物也变得越来越匮乏,许多士兵因营养不良和饥饿逐渐倒下。草地地形恶劣,昼夜温差极大,湿气重,沼泽遍布,红军在此经历了极大的磨难。最终,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,仅剩下不足8000人。
与此同时,张国焘率领四方面军向南行进,试图在四川一带与敌军展开对抗。1935年,四方面军在百丈关遭遇了惨败,损失了1万多人。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,四方面军因寒冬、缺乏衣物和食物,加之伤病员无法得到治疗,死亡人数激增,减员超过2万。面对困境,张国焘不得不重新带领部队重返草地,再次经历了那片死亡之地。尽管如此,张国焘的野心依然未曾改变,他一意孤行,未能执行正确的战略,最终导致了数万官兵的惨重牺牲。
张国焘的固执和权力欲望不仅导致了自己部队的失败,也让红军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。在长征的残酷条件下,数以万计的红军战士死于过草地的艰难跋涉。张国焘最终因未能汲取教训,带领部队失利,后来在加拿大的养老院中孤独死去,冻死在异国他乡,也算是得到了应有的惩罚。
通过张国焘这一错误的领导,红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,而这一历史教训也深刻影响了后来的革命者,提醒他们领导者必须具有远见和责任,不能因个人私欲让整个队伍付出沉重的代价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