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0年,时值春荒普惠配资,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驻扎在水西村,陈毅、粟裕等领导人在此指挥工作。当时,正逢严重的春荒,许多村民家中困顿,甚至连最基本的粮食供应都无法保障。为了生存,村民们不得不上山采摘野菜,或寻找野果,所有可以食用的东西几乎都被一一搜罗。
在这种困境中,为了帮助村民和战士们度过难关,时任新四军民运工作队队长的王于畊同志决定出去借粮。王于畊虽然是女性,但她的气概和决心丝毫不逊色于任何男性同志。她的担当和胆略从她能够担任民运队长就可见一斑,而后来她也成为了叶飞的夫人。
王于畊很快锁定了一个目标——李学书,一个当地著名的地主。李学书拥有大片的良田和不少产业,包括酒坊、油坊等商业铺面,财富堪称丰厚。于是,王于畊决定去向李学书借粮。她走进李学书的家,言辞恳切地说道:“李老板,现在敌人压境,我们全体应该齐心协力,尽自己所能,不仅要捐钱捐粮,更要确保腹中有粮,才能抗击敌人、保卫家园。您说,是不是?”
展开剩余82%然而,李学书对此却冷笑一声,随即回应:“姑娘,你不明白,这些泥腿子有得吃就不错了。再说,我家也没什么存粮。” 李学书的话让王于畊既愤怒又感到无奈。李学书不仅在当地赫赫有名,光他所说的“没有存粮”就让人十分难以置信。若他真的肯出些粮食,村民和战士的日子也能缓解不少。然而,王于畊没有选择强行抢粮,而是决定另寻办法。
她隐约感觉到李学书不愿借粮可能另有原因,便命人密切监视李学书的一举一动。果然,几天后,农抗会的成员找到王于畊,报告称李学书正打算将粮食偷偷运往城里供给汉奸。王于畊喜出望外,立刻前往了解情况。
原来,农抗会的成员发现李学书家的佣人悄悄地将大批粮食搬运出来,打算通过船只送往城里。农抗会立即采取行动,拦下了李学书的船。李学书起初误以为是有人要抢夺粮食,慌张之下解释道,自己只是打算把粮食运到城里碾米,绝对没有投敌的意思。尽管如此,农抗会的成员仍然不信,双方陷入僵局。眼看天亮在即,李学书突然想到一位能为自己作证的人——陈毅司令。
事实上,李学书和陈毅早在1939年新四军进入水西村时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当时,为了避免打扰村民,新四军选择住在路边。李学书感动于新四军的做法,便主动腾出了自家的祠堂供战士们安顿。这段时间里,李学书与陈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。因此,李学书觉得,只有陈毅出面,才能化解此事。
王于畊本来打算自己前去现场了解情况普惠配资,但有一名农抗会的成员劝她等天亮再行动。天亮后,王于畊得知农抗会已经带着李学书去了司令部,急忙给陈毅打了电话。那时,陈毅刚刚入睡,正如毛主席一样,习惯于晚上工作、白天休息。电话接通后,王于畊简洁明了地告诉了陈毅此事的缘由。
陈毅在听完事情经过后,表示农抗会的做法没错,但还是应该给李学书一些时间来澄清事实。于是,他同意成为见证人,并要求李学书在半个月内将粮食运回来。李学书不断保证自己是去碾米的,并且愿意承诺若无法按时将粮食运回,就自愿赴死。为了确保双方都能信服,陈毅要求李学书写下三份字据,分别交给陈毅、农抗会和自己保管。
随着陈毅的调解,李学书暂时获得了信任,但农民们仍然保持怀疑。半个月后,李学书依然没有将粮食送回,农民们愤怒不已,开始质疑他是否真的将粮食送给了敌人。李学书无奈回应,说粮食还没有碾好,但态度依然不急不慌。面对农民的质问,他竟然表示即便粮食碾好,也不打算将其运回。
事情愈演愈烈,农抗会开始要求陈毅做出处理。此时,李学书想到陈毅是自己的保人,于是请求再次见陈毅。农抗会也随即前往司令部。面对双方的争执,陈毅冷静地分析了事态发展。他首先表扬了农抗会成员的警觉性,随后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:李学书如果想赎罪,可以提供一些粮食救助村民,弥补过失。李学书勉强同意,最后承诺捐出20至30担粮食来救灾。
在陈毅的劝说下,农民代表们终于冷静下来,纷纷同意李学书提供粮食来解决问题。事情似乎得以平息。王于畊等人回到驻地后,陈毅也随之赶来。然而,陈毅却对他们表示愠怒,批评农抗会没有事先向他报告,让他陷入被动。陈毅指出,作为领导者,必须懂得处理好各方关系,既要照顾到群众的利益,也要避免将本不应对立的力量逼得走投无路。
通过这次事件,李学书意识到,即使他拥有财富,如果日本侵略者占领了这片土地,自己的一切也将不保。为了保家卫国,李学书决定支持抗战,开始为新四军提供粮食与资金,并将自己的儿子送到了延安。新中国成立后,李学书的儿子成为了浙江省文化局副局长。
陈毅以自己的智慧和耐心,成功地调解了李学书和农民之间的矛盾,团结了可能成为抗战力量的一部分。今天的和平与安定,正是无数像陈毅一样的英烈们,舍生忘死、拼尽全力所换来的。
向所有为国家献身的抗战英雄们致敬!
发布于:天津市华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