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国十大将每一位都战功显赫,获评大将绝非偶然,名副其实。但在这十位中万隆优配,真正亲自组建起一支革命队伍的却只有两位。虽然这两人在后续的革命战争中战功相对有限,但他们依然理应被授予上将军衔。下面就来详细分析一下。
先谈第一位大将粟裕。粟裕踏上革命道路后,最初加入的是叶挺的部队,成为叶挺手下的战士。随后,他跟随叶挺参加了南昌起义,紧接着又追随朱德上了井冈山。但从始至终,粟裕并没有独自组建起一支队伍,始终是作为领导的得力助手存在。
再看黄克诚。当年朱德率南昌起义的部队进入湘南地区时,黄克诚投身革命行列,随后随朱德登上了井冈山。后来他被派到红三军团工作,成为彭德怀将军的亲信爱将。尽管如此,黄克诚也未曾亲自组建过一支完整的队伍。
陈赓则是一位能打仗的将领,经历丰富,屡次被派遣不同战场。南昌起义时,他加入了贺龙的部队;撤离上海后,又调任红四方面军;之后转入中央苏区,担任干部团团长。但他同样没有亲自拉起一支队伍。
展开剩余68%谭政则是以政治工作著称的大将万隆优配,戎马一生却未曾直接带过部队,甚至可能未拿过枪。他用笔杆子在战斗,长期担任各级政治部主任,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政治指导作用。
萧劲光是党内罕见的高级知识分子,曾赴苏联留学多年,精通俄语。调入中央苏区后,他担任了红五军团政委,这支部队源自宁都起义队伍。但萧劲光本人也没有独立组建过部队。
罗瑞卿作为公安大将,几乎是孤身一人被派往中央苏区,后来担任政委、参谋长等职务,未在前线直接指挥过军队作战。
王树声参加过黄麻起义,革命资历深厚,是红四方面军的老将骨干,但他也未曾亲手拉起一支队伍。许光达被党组织派遣到洪湖苏区,虽然在贺龙部队任重职,却没有自己的独立队伍。
这八位已经分析完毕,剩下的两位正是例外。
其一是徐海东。出身窑工的他,最初在家乡组织农民自卫队,带领队伍参加黄麻起义。之后,他组建游击队,任大队长,这支队伍最终发展壮大为一个师,徐海东担任师长。鄂豫皖根据地斗争异常艰难,但徐海东旗帜鲜明,始终坚守阵地,后来任红25军军长。红25军还有吴焕先领导的部队,是两人共同创建了这支强大的部队。遗憾的是,吴焕先牺牲于长征途中,徐海东便成为红25军的核心与领袖。抗战期间,他任八路军344旅旅长,1940年病倒后,几乎未再参加战斗。八年抗战,徐海东休养了大半时间,也未参与解放战争,战功基本为零。那他为何能评大将?原因复杂,其中重要的一点是照顾各派山头。徐海东为党创立了红25军,这支部队培养了韩先楚、刘震、刘华清等名将,故徐海东理应被授予大将军衔,并且名列第二。
另一位是张云逸。海南人出身的他,1929年被派往广西南宁,在李宗仁、白崇禧眼皮底下秘密开展兵运工作,悄无声息地为党建立起一支队伍。他与邓小平共同发动百色起义,创建了红七军。张云逸任红七军军长,这支部队星光璀璨,李天佑、韦国清、莫文骅、韦杰等优秀将领均来自这里。张云逸后来转战华东,战功不及粟裕,主要在军区从事支前工作。尽管如此,张云逸也必须获评大将,这同样是考虑山头平衡的需要。毕竟,他确实为革命组建过一支重要队伍。
总的来看万隆优配,开国十大将中,真正亲自带队伍、亲手组建部队的,仅有徐海东和张云逸两位。这也正是他们获得大将军衔的重要依据之一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